这个系列的文章,这是第五篇。《说文解字》倡导“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的治学精神,篆刻和书法是文人雅事,之所以“雅”,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应有之义。 图片 (黄牧甫: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这个系列,我们把讨论目标集中在“一简多繁”方面,所谓“一简多繁”是指国家语委在1986年颁布《简化字总表》时,对某些汉字进行了同音字合并,这类简化字在我们的书法篆刻创作中常常需要用到繁体,而它的繁体,可能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字形,因为它的简化过程就是以前不同的两个字或者三个以上的繁体字被简化为一个字,这些字恢复成繁体...
图片
(黄牧甫: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这个系列,我们把讨论目标集中在“一简多繁”方面,所谓“一简多繁”是指国家语委在1986年颁布《简化字总表》时,对某些汉字进行了同音字合并,这类简化字在我们的书法篆刻创作中常常需要用到繁体,而它的繁体,可能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字形,因为它的简化过程就是以前不同的两个字或者三个以上的繁体字被简化为一个字,这些字恢复成繁体,究竟用哪个字,就要看该字在具体语词中要表达的含义。31、姜和薑姜,《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也就是说,姜这个字形,指的是姓氏。比如《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薑,《说文解字》没有“薑”,但有“䕬”,给的解释是:“禦溼(湿)之菜也。”同时又认为“薑”是“䕬”的省笔字。也就是说,薑,指的是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蔬菜和调料的那个“姜”,它是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根茎肥大,呈不规则块状,有辛辣味,也有药用价值,其作用在于“除湿”,就是《说文》所说的“禦溼之菜”。用例如《论语·乡党》:“不撤薑食,不多食。”《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樸之薑。”图片
(生薑)它们的小篆写法如图:图片
(姜和薑)32、蒙、和矇、濛、懞蒙对应三个繁体字,分别是矇、濛、懞。蒙,《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王女也。”所谓的“王女”,指的是一种草,即菟丝草。如《管子·地员》:“群药安生,姜(应写作'薑’)与桔梗,小辛大蒙。”另外,“蒙古”一词,是译音,因此,蒙古的蒙,篆书用“蒙”。图片
(菟丝草)矇,《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童矇也。一曰不明也。”本义即眼失明;盲者(这种盲者,一般指有眼珠,但不见物者)。比如《诗经·大雅·灵台》:“鼍鼓逢逢。矇瞍奏公。”此外,矇还指昏暗不明(即《说文》所说的“不明也”;又指愚昧;又指眯着眼(即眼半开半合)。濛,《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微雨也。”本义是细雨貌。比如《诗经·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又指笼罩。如唐武元衡《和杨弘微春日曲江南望》:“烟濛宫树晚,花咽石泉流。”还专用于濛水、濛江等河流名。还用于“鸿濛”一词,如《红楼梦》:“开辟鸿濛,谁为情种?”懞,《说文》无“懞”,字用“懜”,给的解释是:“懜,不明也。”这个不明,主要指心智不明。又指惭愧。又用同“懵”,心迷乱貌;昏昧无知。它们的小篆写法分别如图:图片
(蒙、矇、濛和懞)33、纤、縴和纖“纤”对应两个繁体字。分别是“縴”和“纖”。縴,《说文解字》无“縴”,《玉篇·系部》:“縴,恶絮也。”它的本义是恶絮。又指引船前行的绳子;如:拉縴;縴夫;又指牵牲口的绳索。如:縴牛。因为这些动作都与“牵引”相关,所以,篆书应篆作“牵”。纖,《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细也。”本义是细小;细微。如:纖細;又指细纹丝织品。如:《楚辞·招魂》:“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又指祭服的颜色。黑经白纬曰纖。又指衣薄貌。如:纖薄。又指细绒。如:纖維。又指吝啬;削小;又指手美貌。如:《诗经》里的“掺掺女手”其实,《韩诗》作“纖纖女手”。又指偏狭;巧伪。又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如:纖毫。它们的小篆写法如图:图片
(縴和纖)34、汇、匯和彙汇对应的繁体字有两个,分别是“匯”和“彙”匯,《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器名。”本义就是一种器具(盛具)。《集韵》又说是“水回合也。”即水曲折流转而后会合。又聚集;综合。如:匯合;匯集;匯編。又指聚集而成的东西。如:总匯;词匯。又指迴旋;曲折环绕。如:匯行。又指把款项从甲地划付到乙地。如:匯款;電匯。这个字,记忆的方法可以理解为淮河之水汇合于大海,因为古淮河支流最多,据统计有500余条,至少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淮河在古代很重要,是“四渎”之一,它最初也是独立入海的)。图片
(春秋时的淮河)彙,《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虫,似豪猪者。”本义实际上就是刺猬。表示彙集之义的用法,是彙的假借用法。如:字彙;汉印彙集。“彙集”更多的用法是按类集中。又指类。又指茂盛。这个字,记忆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刺猬要冬眠,因此,会把它喜欢的食物(果实)收集起来按类收藏。简言之,在汇集;聚集意义上两字可以通用,其区别在于:“匯”主要与河流汇合、集合等意思相关;“彙”则主要与类别、按类集中等概念相关。它们的小篆写法如图:图片
(匯和彙)35、致和緻致,《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致,送诣也。”本义即送去;送到。如:致书;又指达到;传达;如:《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租赍孝孙。又指施行;执行。又指招引;引来;致使;导致。如:导致;招致。又指求得;取得。如《论语·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庄子·逍遥游》:“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又指委;给予。如《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又指归还。如:致政。又指竭尽;穷尽。《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又指详审;推究。如:《大学》:“致知在格物。”又周给;纳入。如:致死。又指志向;目标。如:一致而百虑。又指意态;情趣。如:兴致;情致。又事理;玄妙的道理。如:存亡殊致。又指置;置办。如:置业。又作副词,极,极其。如:极致。又通“制”。如《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又通“质”。书券;契据。它也指精密;周密。后作“緻”。緻,《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緻,密也。本义是细密;精密。又指细缯。还指缝补的衣服。它们的小篆写法如图:图片
(致和緻)其实,还有几个“一简多繁”的汉字,如“台”对应的有“臺、檯、颱”但“檯、颱”无对应的小篆,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当”对应的繁体有“噹、當”,但“噹”亦无对应小篆,亦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再有,篆刻中很多易错的小篆疑难字,还要分几种情况:一、古今字如,我们在《说文解字》中看到的“要”,给出的解释是“身中也”,这是它的本义,就是腰。但是《说文》没有“腰”,显然,“腰”是“要”的今字,是由“要”滋生出来的字。我们写篆书,仍然要用“要”来代替“腰”。这一类字非常多,比如:“莫”是“暮”的本字,“写”是“泻”的本字,“左”是“佐”的本字,“虚”是“墟”的本字,“县”是“悬”的本字,“景”是“影”的本字……比如陈巨来为吴湖帆所刻的斋号印,字面为“梅景书屋”,实际应读为“梅影书屋”(当然,大量印谱和书法刊物释为“梅景”)。图片
(陈巨来的梅影书屋)关于“古今字”,后期,我们会再作专题整理出来。二、异体字如,我们在学习《说文解字》时,发现9000多正篆之外,还有1000多个重文,其实这1000多重文,就是异体字。所谓的“异体字”,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音义完全相同,但字形结构却不相同的字。这一类字也相当多,比如“謌”与“歌”互为异体字;“雞”与“鷄”互为异体字;“睹”与“覩”互为异体字;“愧”和“媿”互为异体字;“粗”与“麤”互为异体字;“吟”和“唫”互为异体字;“野”与“埜”互为异体字……这些字,分别都有小篆字形,在实际使用时,两个字可以互为替换,熟练掌握此类字,在需要使用不同字形调节章法时(比如疏密),非常有用。还有一类异体字,比如“侄”和“姪”互为异体字,但小篆字形中,只有“姪”字,用到“侄”字时,只能使用“姪”的小篆。同类的还有,“杯”与“桮”,只能写作“桮”;“蝶”与“蜨”,只能写作“蜨”;“脚”与“腳”,只能写作“腳”;“村”与“邨”;只能写作“邨”;“溪”与“谿”,只能写作“谿”……此外,除了以上各种类型外,还有“同形字”需要辨析,所谓的“同形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具有相同的字形,但读音和意义却完全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汉字在简化过程中,简化出来的字形与《说文》上固有的字字形完全相同。比如:“术”是简化字“技术”的“术”,但与《说文》中“秫”的或体字形完全相同,用到“技术”的“术”的小篆时,一定不能用“术”,而只能用“術”。再比如:简化字里的表示“宽广”之意的“广”,与《说文》里表示“对剌高屋之形(指的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红楼梦》里“芦雪广”就用这个字)”的“广(读作yǎn)”字形完全相同,用到“宽广”之义的“广”时,一定不能用“广”的小篆,只能用“廣”。这一类字大约也有几十个,以后也会专门作专题来讨论。(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