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江西省弋阳、横川两县交界处,有一座海拔超1300米的磨盘山。 1943年,最后一支红军游击队就消失在这里。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中共中央就与国民政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并与之达成将南方8省14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协议。 可是磨盘山的这支红军游击队,不仅拒绝改编为新四军,还杀害了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前来传达中央指示的多位同志。 那么,这支红军游击队有着怎样的来历,最终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孤军作战: 1934年夏,红7军团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沿东北方向的...
前言:
江西省弋阳、横川两县交界处,有一座海拔超1300米的磨盘山。
1943年,最后一支红军游击队就消失在这里。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中共中央就与国民政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并与之达成将南方8省14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协议。
可是磨盘山的这支红军游击队,不仅拒绝改编为新四军,还杀害了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前来传达中央指示的多位同志。
那么,这支红军游击队有着怎样的来历,最终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孤军作战:
1934年夏,红7军团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沿东北方向的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地区开进。
4个月之后,红7军团在江西省德兴市与红10军会合,经中央军委批准后合并为红10军团,继续北上。
红10军团出发前,留下了闽浙赣省委和近千人的红军独立团以及少量游击队。
由时任省委书记关英率领,在磨盘山地区坚持斗争。
1935年初,红10军团被十倍于己的敌人围困于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地区,仅有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千余人突出重围。
方志敏等一众军政领导人兵败被捕,壮烈牺牲。
如此一来,闽浙赣省委和红军独立团,就面临着孤军作战的艰难处境。
1936年初,关英获悉粟裕部在浙江的消息之后,便留下游击队,自己率领仅剩一半兵力的独立团开赴浙江。
行进至开化地区被敌人重重包围,独立团大部壮烈牺牲。
而当时身患疾病,又带着全部经费的关英,在两名警卫员的拼死保护下突出重围,一路辗转回到了玉山县。
部队被打散了,和组织上也失去了联系,加之关英本是江苏人,其说话的口音在玉山当地显得十分突兀,隐藏身份殊为不易。
经过仔细斟酌之后,关英索性扮作上海客商,用随身携带的经费在玉山乡下开了一个油坊,两名警卫员则充当伙计。
他们三人以油坊作为立足点,以做生意为掩护继续打听党组织的消息。
至1936年夏,留守在磨盘山区的赣东北游击队在敌人的封锁围剿之下,仅剩30余人。
由职务最高的杨文翰任政委,裴月山任司令员。
杨、裴二位都是磨盘山附近本地人,也是方志敏一手带出来的年轻干部,他们既对本地情况较为熟悉,又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
在他们的率领下,赣东北游击队隐藏于深山密林之中,在饥餐渴饮的艰苦环境下,与敌人苦苦周旋。
与关英不同的是,杨文翰虽然也是一个文职干部,但却在军事上有着其独到的过人之处。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在没有准确情报,没有内线策应,风险比收获更大的情况下,他是绝对不会冒险出击的。
正是基于这种谨慎的作风,杨文翰率领着这支小小的红军游击队在艰难困苦中不仅生存了下来,还逐渐扩大了实力。
至1937年底,孤军作战的赣东北游击队扩充到500余人,另有地下组织400人予以配合,其威名震动了信江周边十余县。
但杨文翰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的过度谨慎而导致铸成大错,使他率领的这支队伍成了最后一支充满悲情色彩的红军部队。
时局骤变:
1936年底~1937年夏,多事之秋,时局骤变,发生了西安事变,更爆发了全面抗战。
为了避免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我党秉持大义,顾全大局,主动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与国民政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后的两个月里,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北方红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隶属国军战斗序列。
中共中央任命项英为东南局书记,负责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事宜。
相对于我党的光明磊落,在西安事变中被迫同意联合抗日的蒋介石,却玩起了两面三刀的阴招。
在无法消灭陕北红军的情况下,他采取了“北和南剿”的方针。
对八路军方面一团和气,暗中却集结大量兵力,对南方红军游击队展开了密集的围剿,非要将还未组建成形的新四军扼杀在摇篮之中。
南方各地的红军游击队一方面接受改编的指示,另一方面又遭受到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
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势,对每一支游击队的指挥员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智慧考验。究竟何去何从,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巨大难题。
毕竟在这些指挥员中,文化素质高者并不多,他们因为没有电台,又长期辗转战斗于各地,与中央失去联系太久了。
正因如此,在接受改编一事上,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种,是文化素质较高的指挥员,综合国民党报刊的信息,以及多方实际了解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顺利改编。
第二种,是服从性较强的指挥员,在获取报刊信息后,主动派人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并接受中央指示改编。
第三种,是由党组织指派干部外出寻找游击队传达中央指示,而指挥员最终接受指示,同意改编。
第四种,是无法适应时局的变化,从根本上拒绝与国民党合作,以至于不相信甚至杀害党组织派来的干部,最终未能改编。
杨文翰所率领的赣东北游击队,就属于这第四种结局。
不共戴天:
从杨文翰的实际能力来看,他绝不是一个鲁莽之人,那么他为何会最终走入死局呢?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杨文翰是方志敏培养出来的干部,也是他坚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
自从方志敏牺牲之后,复仇的火焰在杨文翰的心目中就从来没有熄灭过。
其次,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红军游击队员们所吃过的那些苦和累,所付出的那些流血和牺牲,让杨文翰觉得与国民党合作不值得。
而国民党军为了消灭红军游击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其手段之残忍狠毒,令人发指。
再者,国民党当局向来阳奉阴违,毫无信义,蒋介石的“北和南剿”就是典型的事例。
一向谨慎过人的杨文翰既不愿,也更不敢相信国民党。
除此之外,杨文翰率领部队长期转战于深山密林,既不自觉地产生了流寇作风,又对外面的形势知之甚少。
基于这种种因素,杨文翰背离形势,走入死局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事实上,党组织一直都在派人寻找这支队伍。
可是皖赣特委派出的三批干部,都被戒心极重的杨文翰当成叛徒给杀掉了。
在一直没有音信的情况下,党组织派出杨文翰的老领导,原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前往磨盘山地区传达中央指示。
那么,一直在玉山乡下经营油坊的关英,是怎样联系上党组织的呢?
原来,关英从报纸上获悉西安事变和国共合作的消息后,从未动摇革命信念的他便立刻卖掉了油坊,带着钱款和两名警卫员赶往南昌。
几经辗转之后,他找到了党组织,并领受了前往磨盘山劝说杨文翰率部下山接受改编的任务。
关英携带着组织上出具的公函,率领2名警卫员和1名交通员出发了。
临行之前,他告诉妻子,说自己很快就会回来,却不料这竟是他和妻子的最后一面。
铸成大错:
由于国共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形成,关英此行便公开了身份。
当他来到横峰县时,受到国民党当地政府的热情款待,并应邀在群众大会上,发表宣传抗日统一战线的演讲。
可他不知道的是,群众中赣东北游击队的地下人员早就注意到了他,并将他的一举一动向杨文翰作了汇报。
关英随后派人联络杨文翰,请他下山面谈,但杨文翰要求关英本人亲自上山商谈。
关英能够理解他的谨慎,于是带着随行三人上山,却不想在中途被游击队员缴械。
他更不知道的是,因为他在横川县的一举一动,也令杨文翰心中早就不满了。
这样的两个人相见面谈,必定是谈不好的。
关英并未过多地畅叙旧情,而是直接出示了公函并告诉他:
你应该遵照指示,尽快下山接受改编,与国军共同抗日。
杨文翰听罢,强忍着心头的怒气说道:
我和国民党打了十多年的仗,这么深的仇怨如果不了结,哪来什么国共合作的条件?国共合作的说法,我不能相信,也无法接受。
倘若你非要我接受改编的话,那就等我三天,等我把全部人马调集回山之后,问问大家的意见再作决定。
但关英却坚决不同意,称自己要尽快完成任务赶回南昌,要杨文翰当场表态。
这下杨文翰真的被激怒了,他一声令下,将关英等四人关了起来。
但事后一想,杨文翰也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做对了。
他尝试着与关英再次交谈,却遭到了关英的严厉指责,说他态度粗暴,目无党纪。
两人就此彻底翻脸,杨文翰命人对关英搜身,搜出了党组织给他的200元路费。
尽管关英一再解释,杨文翰却认定他是叛徒,不然哪来这么多的钱?
随后,他下令对关英用刑,性情刚烈的关英厉声怒斥道:
你违背党的指示,已经没有资格做共产党员了。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杨文翰的心上,他苦熬多年,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不就是因为身为共产党员的信念吗?
被怒火冲昏了头脑的杨文翰最终下令,枪杀了关英等四人。
关英被杀之后,杨文翰渐渐感到惴惴不安,他于是派人前往南昌找到新四军办事处询问详情。
而他得到的答复是:关英不是叛徒,你们应该下山接受改编,也要为关英之死承担责任。
至此,杨文翰才知自己铸成大错,但却为时已晚,难以回头。
结语:
杨文翰最终决定,绝不接受改编,与国民党政府抗争到底。
自1938年之后的5年中,在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之下,赣东北游击队这支最后的红军遭到重创,最终于1943年初全军覆没。
至1943年底,杨文翰被熟人出卖被捕,英勇就义。
多年以后,这场悲剧的两位主角杨文翰和关英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们的事迹和雕像,一同展示在弋阳县革命纪念馆中。